自中国开始控制稀土出口后,印度的国内产业,特别是汽车行业,已经陷入了严重困境。稀土的短缺使得印度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许多重要制造业领域已经岌岌可危。在最近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对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做出了严厉的警告,称印度在稀土供应短缺的情况下正处于深刻危机之中,并希望中国不要将稀土作为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打击的工具。
然而,印度并没有在警告之后就束手无策,反而迅速做出了决断,决定投资250亿卢比进行国产稀土的开采,力求扭转局面。这一决策将使印度大力发展本土稀土产业,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据美国彭博社在7月9日的报道,印度政府计划投资250亿卢比(约合21亿元人民币)来支持稀土永磁体产业的建设,并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这项政策将在内阁审批后实施,金额不小,充分显示出印度政府在这一领域的决心。
今年4月4日,为了回应美国挑起的关税战,中国宣布对包括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重要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中国的这一举动几乎切断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重要工业命脉,稀土永磁体是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部件,缺少稀土将使这些产品的制造无法进行。中国掌控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拥有全球绝对的优势。
展开剩余75%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印度每年从中国进口约2270吨稀土,但自从中国开始实施出口管制后,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稀土量急剧下降,现已不足400吨,甚至可能更少。作为制造业大国,印度显然无法依靠如此有限的稀土供应支撑其庞大的产业需求。许多汽车企业已经因为稀土短缺而面临停工或破产的威胁。目前,已有超过30家印度汽车企业向中国申请稀土出口,有些公司甚至等待大使馆的审批已超过80天。部分企业因为无法等待已经停工,整个汽车产业面临崩溃的风险。对这些汽车企业来说,稀土短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因此,印度此次斥巨资250亿元发展本土稀土产业,无疑为这些濒临破产的车企带来了一线希望。印度的矿业巨头Vedanta Group、电动汽车零部件制造商Sona BLW Precision Forgings Ltd.等多家企业也表示对此计划非常感兴趣,愿意大力支持莫迪政府的政策。根据计划,印度将在未来7年内支持三到四家大型企业,依托本土稀土矿产提炼出大约4000吨的钕和镨磁铁。前两年主要为准备阶段,后五年则是正式生产阶段。此外,印度政府还计划每生产1000吨稀土,就给予相关公司60亿卢比(约合5亿人民币)的投资,以帮助其做大做强。
然而,印度这一政策是否能够成功,仍有许多变数。莫迪政府的雄心是否能够突破中国的封锁,值得深思。以下几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印度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自力更生面临巨大挑战。 印度经济对外部依赖极为严重,很多重要产业,尤其是军工业,几乎90%以上的武器装备都依赖进口。印度对外依赖的惯性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即使现在下定决心自主生产,短期内恐怕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印度的投资金额不足,后续资金和投入可能不足。 印度政府的250亿卢比投资对稀土产业来说,或许只是一个起点,远远不够支撑稀土提炼和产业化的长期发展。印度的历史经验表明,很多大型投资项目常常超出预算,周期拉长,甚至产出未必达标。例如,印度的“光辉”战机研发历时超过40年,投入了数千亿资金,但最终生产的战机质量却未能达到预期。因此,这250亿卢比的投资可能无法持续,甚至可能由于资金短缺和管理问题陷入困境。
第三,印度并非缺少稀土或资金,而是缺乏关键技术。 印度的稀土储量并不小,约有690万吨,但问题在于其缺乏足够的稀土提炼技术。印度在资金方面也不缺,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印度乐意花费巨资购买先进装备,例如一架“阵风”战机的价格为2.8亿美元,这笔钱足够支持2架“阵风”。然而,印度在稀土提炼技术方面却远远落后于中国,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这也使得其稀土产业的成功面临巨大的技术壁垒。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的这项投资计划大概率会因为后期资金的不足和技术难题的制约而失败。印度如今或许会感到后悔,当初进口中国的稀土并没有合理利用,甚至转手卖给西方国家赚取差价,最终却导致了今天稀土供应的窘境。然而,后悔已经为时过晚,未来是否能够弯道超车,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